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

南帆

内容提要 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有八个理论问题,即当代文学与经典、审美与历史、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文本中心与理论霸权、作品的有机整体原则、文学批评是否科学、作家与批评家和精英主义的困境。如果这些问题始终处于模糊状态而无法获得正视,它们的外在症候必将长期干扰文学批评的质量。这些问题内部包含的二项对立构成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调节器。没有一个现成的固定公式事先分配二项对立内部的主从关系,文学批评突出什么、强调什么将由历史语境决定。“历史化”的方案表明,批评家如何想象和理解历史将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学批评;文化场域;二项对立;理论调节;历史语境

作者单位 南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

曾军

内容提要 在受到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同时,西方左翼学者也存在诸多误读和浪漫想象。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西方同行”,西方左翼思想家展开了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以及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文艺的吸收借鉴和创造性误读,形成了可命名为“毛泽东美学”的知识图景。布莱希特、马尔库塞、萨特、波伏娃、阿尔都塞、詹明信、德里克以及当代激进左翼思潮中的巴迪欧、齐泽克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启发和影响。对西方“毛泽东美学”与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平行比较、影响研究以及对中国的折返影响研究,有助于恢复被西方“毛泽东美学”遮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容,从而凸显“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极为独特的声音”。

关键词 西方左翼思潮;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美学

作者单位 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张弓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进程与世界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同步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就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直接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就不得不考虑到后现代主义美学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借鉴和吸收后现代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当代性。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热、审美文化、审美意识形态论、大众审美文化、实践存在论美学、新实践论美学、新实践美学等问题的论争和讨论,实质上都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和鲜活实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作者单位 张弓,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启示

傅其林

内容提要 东欧诸国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建构了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现代性批判、符号学美学等各种理论形态,但同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制度化、理论腐化、合法性危机等问题;总结与反思这些理论形态的得失,对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迪和警示。

关键词 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现代性;符号学

作者单位 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

许苗苗

内容提要 游戏逻辑是网络文学对电子游戏预设规则的借用,也是网民以低成本幻想改变世界的游戏态度的体现,它在网文中表现为金手指、穿越、爱情最大等。金手指最初只是故事的逻辑补丁,却逐渐发展为网络小说不可或缺的特色元素。穿越的流行源于网络社交的跨时空属性,但它并不展现异时空图景,而是以穿越者现代身份作为求新变的动力。网文中的爱情成为纯粹的个体关系,对同性以及跨物种爱恋都很包容。点击量决定着网文能否转化为其他媒介形式。当前网络小说虽是大众文化工业的一部分,但网民低成本的人气支持使其能够表达底层态度,抵抗话语权威,形成自我力量。

关键词 网络文学;游戏逻辑;金手指;穿越;爱情

作者单位 许苗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

胡友峰

内容提要 艾布拉姆斯的文论四要素理论是印刷媒介时代文论话语的主导范式。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媒介性”的凸显引发了文论话语的转型。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文艺的特质从“文学性”转向“媒介性”;世界从“实体世界”转变为“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网络虚拟世界的增长对文艺活动影响巨大,文艺发生了扩容;作者从“创作者”转化为“制作者”;作品从“语言”主导转化为“图像”主导;读者则从接受者、解释者转化为参与者。文论话语方式的转型与媒介变革密切相关,也与当前文艺发展方向的步调基本一致。

关键词 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

作者单位 胡友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从“纯真之眼”到“概念性图式”

——谈图像认知的先验性和经验性

曹晖

内容提要 约翰·拉斯金曾提出“纯真之眼”的概念,用以辩护他将艺术史解释为向视觉真实性进展的主张。这一概念引发西方艺术界和美学界的广泛争议。贡布里希从认知心理学及对大量艺术品的考察出发,认为“纯真之眼”并不存在,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人对图像的认知和创造应基于先验的“概念性图式”,并通过经验的不断“矫正”和“匹配”才有可能。研究表明,在图像的认知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结构关系,而在这一结构框架中,图式、实践、文化缺一不可,共同推动艺术史和艺术风格的不断变化发展。

关键词 纯真之眼;图像;认知;视觉;先验;经验

作者单位 曹晖,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

蒋寅

内容提要 杜诗之所以伟大,不只在于道德的纯粹和技巧的完美,还在于从风格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型。对“老”的标举和追求,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真正成就了一种诗歌美学。他通过对庾信诗歌的认同和批评,在风格的老健苍劲、技巧的稳妥成熟、修辞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等方面确立了“老”的美学意涵,经宋代诗歌批评的广泛运用,在明代杨慎手中得到理论总结,到清代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且与传统审美理想关系密切的美学概念。

关键词 杜甫;诗歌;美学;老境

作者单位 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谢卫楼与曹操形象的海外建构

王燕

内容提要 19世纪美国汉学家谢卫楼撰写的《曹操生平及时代概况》,是英语世界首次系统解读曹操形象的长篇大论。该文不仅将三国时代置于世界版图的历史框架,而且为曹操形象的海外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域。曹操由此不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代奸雄,更不是民间舞台上的白脸奸相,他甚至走出了中国语言的文化传统,被用英文符码打造成一个拿破仑式的军事奇才。

关键词 谢卫楼;教务杂志;曹操;三国演义

作者单位 王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以宗教为切入点的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于问题、现象与方法的思考

蒋振华

内容提要 梳理新世纪15年来以宗教为切入点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现象与问题:寻找逻辑起点、克服逻辑错位是探讨宗教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许多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由宗教诱发的,对于此类文学史规律的探讨,阐释学方法大可派上用场;张扬实证的魔力可以解开古代文学悬案的宗教纠结。

关键词 宗教;中国古代文学;新世纪;阐释学

作者单位 蒋振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粹主义思潮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之转向

姜荣刚

内容提要 关于晚清后期小说明显偏离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始初既定目标的这一发展态势,学界不仅有关注,且进行了种种概括及相应的原因阐释,由于太具普泛性,反而无法说明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小说史现象。实际上,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成功,源于戊戌变法及其后新政改革所促成的欧化思潮的盛行;而同时国粹主义也在暗中滋长,并逐渐呈压倒前者之势,小说改良的发展方向自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转变。晚清后期欧化与国粹主义此消彼长的新的思潮演变,构成了此期小说发展的新动力,此当为促使“小说界革命”发生转向的关键。

关键词 国粹主义;欧化主义;“小说界革命”;转向

作者单位 姜荣刚,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陈衍与近代诗学史叙事范式的生成

——以《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及其接受为中心

潘静如

内容提要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对近代诗学史叙事范式的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陈衍那里,有清一代的诗学有着清晰的演化轨迹,近代诗学也根植于这一轨迹之中,大致始于道咸之际,祁寯藻—曾国藩一系的宋诗运动构成了主线,王闿运一系构成了辅线。民国时期的学人如夏敬观、易宗夔、王揖唐、钱基博、汪辟疆、姚鹓雏、朱大可、钱仲联、刘龙光、杨定烺、杨廷福的近代诗学史叙事大都是以陈衍的这一论述为起点的,这一论述差不多构成了整个近代诗学史的“前叙事”,从内容上看,正相当于道咸时期的诗学演化史。在这一基础之上,民国学人进一步建立了各自的同光民初流别史叙事范式。考察近代诗学史叙事的源流始末,可以揭示并检讨文学史叙事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 陈衍;近代诗学史;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

作者单位 潘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晚清海外诗:“从周边看中国”

沙红兵

内容提要 晚清诗人在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所作的“海外诗”,在前所未有的时空框架下回首故国,也呈现出一种“从周边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与方式。诗人身经从朝贡体系向殖民体系的痛苦转移,以大不一样的视野和心情审视祖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期望唤醒民智,在危机四伏之中重振国家和文明的命运;主张学习借鉴,但同时忧惧唯利是图、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偏颇;体会到朝贡体系解体后周边国家、地区对华态度和关系的变化,坚信亚洲价值、亚洲秩序必有重新恢复之契机;认识到遍布东南亚特别是南海诸岛的华人华侨是联系中国与所在地区的重要纽带。以上种种来自周边的视野和体会,也赋予晚清诗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以新题材、新义理、新意境,带来对诗歌史和诗歌创作本身的自觉反思。

关键词 晚清诗;海外诗;周边;中国;诗界革命

作者单位 沙红兵,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通向文化史的现代文本文献学

——以鲁迅《随感录》《新青年》刊本与北新书局《热风》本的校读为例

张丽华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校勘的理念与方法,基本从古典文献学延伸而来,以确立一个最接近作者原本的定本或善本为目标,校勘对象则以文字内容为主。通过对鲁迅“随感录”北新书局《热风》本和《新青年》刊本之间七处异文的校读,以及对《热风》在北新书局出版过程的考订,本文展示了印刷文化如何深刻参与了现代文本的书写,并对现代文本的校勘方法与目标提出了新的看法,主张在排比文字内容之外,将文本呈现为印刷书的物质形态与印刷样式也纳入考察视野。将传统校勘学与印刷的文化史研究相结合,将文本校勘视为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或可为中国现代文本文献学开辟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地。

关键词 “随感录”;北新书局;《热风》;现代文本校勘;书籍史

作者单位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士钊的“逻辑文”与欧化的古文的限度

倪伟

内容提要 章士钊的“逻辑文”不仅大量采用了新名词、新术语,而且还大胆地将西洋文法移用于古文的写作,从而创造了一些新的表述方式,达到了传统古文未曾企及的复杂而精密的程度。本文从词语、句法以及文体风格等方面来分析章士钊的“逻辑文”,并通过翻译实例的检讨,指出其作为一种革新的古文,仍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限度。

关键词 章士钊;“逻辑文”;古文;书写语言

作者单位 倪伟,复旦大学中文系

论鲁迅在北京的四次迁居与文学生产

陈洁

内容提要 鲁迅在北京有过四次搬迁。本文论述这四次迁居对他的文学生产的影响。社会空间的逻辑之一是隐喻性,鲁迅把对空间和位移的认识写入了文本。鲁迅在绍兴会馆时创作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没有年代的恶托邦。鲁迅在八道湾写出了更为成熟之作《阿Q正传》。《祝福》是回鲁镇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的“我”讲述鲁镇上的异乡人祥林嫂的故事,失地的设置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野草》是鲁迅对北京城市空间思考的一个高峰,首篇《秋夜》就是描写社会空间的杰作。

关键词 鲁迅;空间;北京;迁居

作者单位 陈洁,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谣曲”的发现:西班牙内战诗体与中国新诗的战时转型

曲楠

内容提要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戴望舒曾颇为关注“谣曲”(romance)这一风行于西班牙内战的异域诗体。将“谣曲”引入战时中国诗坛的跨语际译介活动,亦得到了孙用、黄药眠、芳信等译者的响应。对这一诗歌现象的考察,不仅要回到诗体本身之于战争的特质和功能,还要将视域扩展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背景中,讨论彼时共同周旋于战争与革命的中国与西班牙诗坛,在诗史与心史等诸多方面所形成的“共鸣”。实际上,戴望舒等对“谣曲”诗体的“拿来”之举,对应着中国新诗在抗战时期的若干重要转型:内含于诗艺与抒情传统的政治功能借由“谣曲”显身,而从“默读的诗集”到“歌唱的谣曲”,中国新诗在创作策略、生产空间、传播装置等方面,也正面临着倾向于听觉的变革。

关键词 谣曲;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战诗坛;新诗转型

作者单位 曲楠,北京大学中文系

“南洋”郁达夫:中国属性·海外形塑·他者观照

——兼及中国作家的海外影响与华文文学的复合互渗

刘俊

内容提要 1938年至1945年,郁达夫远赴“南洋”,开始了他丰富多彩却也充满悲剧意味的“南洋”人生。“南洋”郁达夫秉持中国立场,参与“南洋”文化建设,投身抗日活动,书写了大量政论文字和旧体诗。抗战胜利,郁达夫却从此失踪,并成为战后马华作家书写的对象。不同的马华作家对郁达夫的塑造各具形态,体现出的立场和态度也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南洋”郁达夫成为马华作家展现和观照马华文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镜像,同时在他身上,也映照出中国作家的海外影响以及华文文学的复合互渗现象。

关键词 南洋;郁达夫;黄锦树;华文文学;复合互渗

作者单位 刘俊,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表演“新女性”

——石评梅的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

林峥

内容提要 新文化初期的“女作家”一词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是新文学创作者与“新女性”道德实践者的合体。本文以石评梅为个案,考察其与女高师同人的文学书写与日常实践,如何建构了陶然亭“高石墓”的城市景观和文学意象。自我在文字与生活的双重扮演中生成,在新与旧的撕扯中,逐渐探索并确立一个符合现代审美与道德理想的“新女性”主体。

关键词 表演;新女性;石评梅;女高师;陶然亭

作者单位 林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个人阅读史、文本考辨与小说技艺的创化生成

——以莫言为例证

郭洪雷

内容提要 以莫言的个人阅读史为参照,对其全部作品进行反复阅读、比对和辨识,使其小说的基本技艺与阅读经验形成互为理据的循环论证,随着论证的不断推进,莫言的个人阅读史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新的理解。将莫言放置在“阅读—创作”这一朴素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从借鉴、受影响到创化生成,不断发掘、培育原创能力,最终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探索进程。这样的研究,刷新了以往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常规认识和权威评价,使其艺术原创力得到真实呈现;在方法论层面,也为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提供了更为具体、更为准确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 莫言;个人阅读史;文本考辨;“基因文本”

作者单位 郭洪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的浮世绘

——论叶兆言的“当代生活”系列

曹霞

内容提要 本文从日常叙事、人性书写和现实主义细节等方面阐述了叶兆言“当代生活”系列的特征与所包含的当代中国图景,认为其日常叙事在阐释当代生活的发展逻辑上具有强烈的自足性,其人性书写勾勒出了当下中国人的“错位”人生及其在种种现实间往复摆荡的脉络,其现实主义细节集结起来的总体氛围和内部情势里携带着关于生存形态的整体性表征。在当代文坛,叶兆言庞大的作品体量与批评状况之间形成了不甚对称的局面,这涉及到其作品的前瞻性、反类型化以及“当代性”写作的有效性问题。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人气”的审美主体,他的清净淡泊则为其与文坛的疏离提供了注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日常叙事;人性书写;现实主义细节;当代性

作者单位 曹霞,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

詹玲

内容提要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科幻小说,在译介阐释与创作实际方面出现明显的不一致。本文认为,现代左翼科学小说的“工具化”传统及“向科学进军”的时代需求,偏向技术化的作家创作兴趣、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群体、苏联科幻创作与中国文学接受的错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让新中国科幻难以习得师法对象苏联及凡尔纳科幻的文学审美精髓,而是呈现出单一的技术理想色彩。未来的物质奇观与现实之间通道的不可见,知识分子形象的模糊不清等写作征象,显示出作家内心的迷茫与惶恐,也让文本难脱虚拟、浅显和空泛之嫌。郑文光与童恩正曾分别在文学性上尝试突破,但所有的努力终归昙花一现。

关键词 科幻小说;科普;个人价值;技术理想

作者单位 詹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缝合与裂隙

——以《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

王杰

内容提要 文学作品的跨文体改编、版本变迁成为学界近年来集中关注的话题之一。重返《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前后的复杂话语场及文艺传播环境,能得知杨沫在改编电影剧本时已吸纳小说大讨论的意见。影片中增添了林道静与工农结合的故事情节且简化、加速了其过程,尔后的小说修改依然遵循的是电影创作的思路,由此可知,电影版可谓修改本的先声。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缝合助推了影片的成功,二者风格差异所形成的裂隙则直接导致修改本的艺术局限。电影改编及小说修改过程中不同话语场之间的碰撞、交锋乃至融合、龃龉,既是意识形态内部激进与保守力量博弈的外在呈现,又是不同传播媒介对文艺创作的渗透与制约。这种现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改编中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 《青春之歌》;话语场;文艺传播;电影改编;小说修改

作者单位 王杰,河南大学文学院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内外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8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nnxmw123